close
各位客倌,在下有鑒於「沒知識也要有常識,沒常識也要看電視」的觀念下(?)
於是把最近看的一本書的資料做了些小整理,給各位客倌多增長一些課外常識~
整理成以下15點:

1.「哇塞」勿亂用
→「哇塞」一詞出自於閩南方言,「哇」是「我」的意思,至於「塞」則是指性行為的動詞,相當於北京話的「操」,故這個詞如果依現代話來翻譯的話大約可以翻成「跟我做愛」的意涵,所以常用這個詞無形中多少有些不雅。

2.「朕」原指老百姓
→《爾雅‧釋詁》謂「朕,身也」,此字在先秦時代為第一人稱代名詞,不分貴賤人人可用。而後到了秦代,才被秦始皇作為自己的代稱,也自此以後「朕」的意義等同 於皇帝本人。

3. 古代「牧師」管養馬
→「牧師」一詞非外來語,其為古代官職名。最早在《周禮‧夏官‧牧師》有記載:「牧師管牧地,皆有曆禁而頒之。孟春焚牧,中春通淫。掌其政令,凡田事,贊焚萊。」所謂牧師的職責在於掌管牧地,把目的相關的事務命令傳達給養馬之人。正月時燒牧地陳草,二月時幫馬交配,除此之外更要在舉行田獵時幫人焚燒荒草,清理場地 。

4.「空穴來風」如何解?
→ 最早此成與源自於宋玉《風賦》,大抵意義上所謂樹枝因彎曲而能使鳥築巢,山中易存孔洞,所以使空氣流動產生風。白居易亦有詩云:「朽株難免蠹,空穴易風」。所以原本此詞的意涵是比喻說發有根據、來由,不過卻因時代演變而產生與之相反的意義。而如果怕用法錯誤的話,可在其後加上一個「未必無因」,會使這個成語的意涵更加完整。

5.「中國」解釋古今異
→「中國」一詞最早出現於周代文獻。「國」有城或邦的涵義,所以中國指的是「中央之城」或「中央之邦」。古代文獻中,「中國」有六種意義:(1)首都(2)天子統治之地 (3)中原地區 (4)國內、內地 (5)華夏或漢族居住地 (6)華夏或漢族建立之國。隨著朝代輪替,中國所包含的範圍也越來越廣,到最後正式成為中國大陸全部領土的統稱。

6.「阿堵物」是什麼東西
→「阿堵」是六朝與唐代時的常用語,相當於現代的「這個」之意。但是經過西晉王衍之後,此語變成錢的代稱。《晉書‧王衍傳》記載,王衍標榜清高,厭惡其妻貪濁,從不說「錢」字。有一天,他的妻子趁其熟睡之時,叫婢女將一串串的銅錢圍繞著床,推放在地,讓他無法行走。原本王衍之妻認為這樣一定能逼其說出「錢」字,不料第二天早晨,王衍見此情景,仍不說一個「錢」字,於是喚來婢女,讓她「舉卻阿堵物」。

7.「敲竹槓」另解
→「敲竹槓」在現代中謂之被人以某種藉口勒索訛詐錢財。其實在古代此語亦有另一種解釋,與現今的說法不太有關聯。1893年林則徐奉道光皇帝之命查緝鴉片,在各個水路要賽均設關卡檢查。但有一位水運客商將菸草藏於竹槓和船篙裡,欲蒙混過關。一天,船行駛至浙江紹興碼頭,當時有位師爺坐鎮撿查。於是當師爺走上船,並對竹槓敲了幾下,客商以為被發現了,趕緊掏出銀兩賄賂師爺,請求不要「敲竹槓」了。於此,敲竹槓也有認真、仔細檢查的意思。

8.「跳槽」原是青樓語
→ 現在此語常用於辭去原本工作,換到別的公司去上班,也就是炒老闆魷魚啦!不過在古代可就不是做此意解了。包含著不太雅觀之意。見於明清代的小說或筆記,「跳槽」常是在說青樓女子,本與一個嫖客纏綿一段時間後,又發現了更有錢的客人而拋棄舊愛,另結新歡,如同馬從一個槽換到另一個槽吃草,因此這種具體形容另結新歡的說法,就叫做「跳槽」。

9.「福」字的貼法
→ 過年習俗中,福字通常都會倒貼,代表著「福到了」。但其實這倒貼是有限制的。據作家馮驥考證『民俗傳統中,能倒貼福字的地方只有兩個:水缸與垃<圾筒。由於此兩處的東西都要從裡面倒出來,為避諱把福氣倒掉,所以把福字倒貼,以「福到」抵銷「福去」』,還有櫃子,倒貼福字代表著福氣(財氣)能一直進入家裡。而大門的福字為正貼,有「迎福」或「福」之意。

10.「蛛絲馬跡」非「螞跡」
→ 常有疑問,「蛛絲馬跡」比喻為隱約可循的痕跡或線索,但為何是用「馬跡」呢?畢竟馬是體型很大的動物,又怎會跟「蛛絲」並列呢?其實此馬非彼馬,此處的馬是指一種昆蟲叫做「灶馬」而非家畜的「馬」,常見於鄉下土廚房的灶台附近。因為灶馬爬過的地方常會出現一些不明顯的痕跡,而且又常與蜘蛛絲一起出現,所以合稱為「蛛絲馬跡」。

11. 出家不可馬虎
→ 電視劇常有劇情是主角看破紅塵,最後選擇遁入空門,潛心修養。其實就史實來說,這根本就是個錯誤。古代,皈依佛門需經過合法的途徑,並且持有度牒。度牒就是國家認可的出家資格證書,並且在上面詳細註明僧人的所有相關資料。僧人取得度牒後,除了代表其合法身份之外,並享有免賦役、勞役等義務,並受政府護。

12.「宮保雞丁」之源
→ 宮保雞丁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發明人的緣故。這道菜的發明者丁寶禎,是咸豐三年的進士,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。據傳此人對烹飪頗有研究,喜歡吃雞肉與花生米,尤其喜歡辣的東西。他在四川總督任上自創了此菜。至於為何要用「宮保」二字呢?據史書記載,明清兩代的官職都有「虛銜」。最高虛銜有太師、少師、太傅...等,通稱為「宮銜」。咸豐年間,這些虛銜多用太保、少保...等命名,故又有另一個別稱「宮保」。丁寶禎資歷深、官位高,作官剛正不阿,多有建樹,於光緒十一年死於任上,朝廷加封他為「太子太保」。因為此銜為「宮保」之一,故其發明的蔡「宮保雞丁」就由此得名了。

13. 東西為何稱「東西」
→ 人常說「買東西」,難道只能買「東西」而不能買「南北」嗎?據說宋朝理學家朱熹博學好問,在未出仕之前,有個叫盛溫和的好朋友,此人亦是多才之人。有天兩人在巷口相遇,朱熹問說:「你提籃子做什麼?」盛溫和告曰:「去街門買東西」,當時還沒有「東西」這一說法,所以朱熹不解的問了:「買『東西』,為何不是買『南北』?」盛溫和笑曰:「你真是聰明一世,糊塗一時啊!自己去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。」後來朱熹獨思片刻,才發現「東」即「木」,代表花草樹木;「西」則是「金」,表示金屬礦物,如金銀等類。所以盛溫和是用詼諧之語,說出自己是去買金、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物品。久而久之,此語就代替成貨物的代名詞了。

14. 孟姜女不姓孟
→ 孟姜女的眼淚,是歷史上的異數。她的淚,摧毀了長城。但她雖叫做孟姜女,並不表示她是一個姓姜名孟的女子。「姜」是她的姓,「孟」是指她排行老大,「女」則是代表其性別。古代常用「孟仲叔季」來表示家中孩童的排行。所以,孟姜女這個名字合在一起表達就是「姜家的大姑娘」,而非姓孟的女子。

15. 九族
→ 一般認為,九族指的是父族四、母族三、妻族二。所謂「父族四」,指的是當事者自己一族,外加出嫁的姑媽與其子、出嫁的姐妹及外甥、出嫁的女兒與外孫。所謂「母族三」,指的是當事者外祖父全家、外祖母娘家、姨媽及其子。所謂「妻族二」,指的是岳父全家與岳母娘家。由此可知,如果當事人被誅九族的話,意味著只要跟當事者有一丁點血緣關係的人都要跟著下地獄,以防止後來者的復仇。後史書亦有記載,明成祖曾發明出「誅十族」對付方孝孺,連其弟子一起誅殺。估計因方孝孺案連坐誅殺者有873人,充軍者更高達千餘人,時稱「瓜蔓抄」。

以上內容均摘自《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》(郭燦金、張召鵬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ger2003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